未分類

找九宮格分享從小說到銀幕:沒有“過期”的《家》–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巴金 影視改編 《家》

本年是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問世89周年。《家》寫的是距今100年前舊中國一個人空間個封建大師庭的汗青,是“五四”前后中國社會的一幅縮影。

巴金為何沒有續寫《群》

1931年4月,巴金的長篇小說《急流》開端在上海《時報》上連載,1933年由開通書店出書單行本,改名為《家》。《家》里面有兩個真正的的人物,一個是高覺新,原型是巴金的年老,一個是高老太爺,原型是巴金的祖父。巴金自己也走進了小說,化身為三少爺高覺慧。向病篤的軌制叫出“我控告”是《家》的基調,小說開頭,覺慧分開生涯了18年的家,往一個未知的年夜城市——上海。

巴金寫完《家》之后,原打算在第二部中寫覺慧分開家庭以后所走的途徑,第二部的落款擬定為《群》。《家》寫成7年后,1938年,《春》問世。又過了兩年,《秋》問世。《春》和《秋》的故事簡直都繚繞高第宅睜開,主題也和《家》雷同。

巴金為何沒有續寫以覺慧為中間的《群》?筆者以為最重要的緣由是巴金那時還熟悉不到覺慧離家出走后應走什么樣的途徑。依照覺慧的性情,他聚會場地似乎應當投身到大眾中往,投身到反動的大水中往,可是巴金不熟習這種生涯,終極仍是沒能續寫《群》。

曹禺的《家》自有特色

覺慧在巴金的小說《家》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曹禺改編巴金的《家》,配角釀成了瑞玨,重心放在了對封建家庭和舊禮教的揭穿,年青一代的抗爭退居到主要地位。

曹禺為何要改編《家》?學術界有分歧的說法,曹禺自己在分歧時代也有分歧的說明。田原形在寫《曹禺傳》的時辰采訪了曹禺,曹禺說:“巴金到我家來了,把吳天改編的《家》帶來了。我看過,感到它太‘忠誠’于原著了。我和巴金是多年的老伴侶了,我心想應當由我來改編,不克不及說是他請我來改編,我也認識到這是伴侶間油但是生的義務,我說我嘗嘗看,巴金是支撐我的。他的小說《家》我早就讀完,但我不理解覺慧,巴金跟我談了他寫《家》的情況。談了覺慧、覺新、覺平易近這些講座場地兄弟,還告知我該怎么改。”

筆者以為,曹禺之所以改編《家》,重要仍是由于“伴侶間油但是生的義務”。曹禺從1940年冬天開端醞釀改編《家》,直到1942年炎天才開端動筆寫這個腳本,“反復讀小說,都讀得爛熟了。”曹禺發明本身并不理解覺慧,但“很想把覺慧這個抽像寫好。”曹禺構想腳本一年半卻遲遲未動筆,他盼望如巴金所愿寫好覺慧、覺新,但人物的生涯是曹禺所不熟習的。終極,曹禺的《家》配角釀成了瑞玨。曹禺說:“我得寫我感觸感染最深的工具,而我讀小說《家》給我感觸感染最深的是對封建婚姻的對抗,不幸的婚姻給青年帶來的苦楚。”改編《家》的時辰,曹禺正在與方瑞熱戀,曹禺把對方瑞的情感寫進了瑞玨和梅的抽像里。

1942年12月,曹禺的新作《家》顛末巴金親身檢閱校對后,由重慶文明生涯出書社出書單行本。曹禺這個不年夜忠誠于原著的腳本并沒有讓巴金不滿足,一個很主要緣由是它自具中間、自有特色,是個新創作。

1943年4月8日,曹禺創作的四幕話劇《家》由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首演。導演章泯,金山扮演覺新,張瑞芳扮演瑞玨、凌琯如扮演錢梅芬,舒強扮演覺慧,沙蒙扮演高老太爺,藍馬扮演馮樂山。

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9月,首屆華東地域話劇會演時代,江蘇國民藝術劇院表演曹禺的《家》,扮演覺慧的青年話劇演員張輝惹起了上海片子制片廠(以下簡稱“上影廠”)的追蹤關心。兩年后,張輝被上影廠借調,在陳西禾和葉明結合導演的故事片《家》中再次扮演覺慧。片子《家》中,覺慧回回到小說的地位,是故事的中間。

巴金為何不滿足陳西禾的《家》

上世紀四五十年月,《家》先后四次被搬上銀幕。此中,影響最年夜的是1956年上影廠拍攝的同名影片《家》。

1956年,上影廠導演陳西禾用一年半的時光,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片子腳本。巴金看了腳本的初稿和第四稿,餐與加入了腳本的會商會。巴金心坎的愿看是影片拔取小說的此中一個部門作為再發明的家教主體,而舍棄其他的部門,使它成為一個自具中間、自有特色的新作品。或許對小說做較周全的改編,拍成高低兩集。但巴金的這個看法,在影片開拍前,并沒有向上影廠正式提出。

1956年7月9日,《家》開機拍攝。對于《家》的拍攝,扮演高覺新的演員孫道臨剛開端有些抵觸心思。之前,孫道臨完成了《渡江偵查記》、《南島風云》等幾部戰鬥片,他頗以扮演反動甲士為榮,很想在軍隊人物的發明上多下下工夫。但讀了《家》的腳本,孫道臨年夜為贊嘆:“一部數十萬字的長篇,稀釋成如許不到五萬字的腳本,可以或許如許的凝練、逼真、有戲。”陳西禾的腳本感動了孫道臨,促使他接拍《家》。

孫道臨在攝制組有個綽號,叫“孫年夜雨”。由於孫道臨扮演的覺新,常常哀痛流淚,有很多哭戲。有一場戲,高老太爺的靈堂中,陳姨太逼著覺新把瑞玨送到城外生孩子,孫道臨把覺新演成了一個“哭包”:

覺慧:“年老!這些年你還沒受夠嗎?”

覺新心如刀絞,禁不住迸出熱淚,手捶著頭。

覺新:“我活該,我活該……”回身。倒坐椅子上。

覺新:“這日子我過不下往了!”痛哭起來。

瑞玨向他走過去。

覺慧:(上前一個步驟)“年老!你……”

瑞玨:(極力忍受著):“三弟,算了吧!”(非常溫婉地撫慰著覺新)“別難熬呀,明軒,我早就愿意搬出往,我在哪兒都一樣過的!”

覺新:(一把捉住她的手)“瑞玨!”哭得更悲傷。

瑞玨也流下了眼淚。

導演陳西禾對這場戲的處置,讓巴金不滿。巴金以為:“作為瑞玨的丈夫,他應該有所表現,不克不及把義務推給老婆,本身只說一句‘這日子活不下往了’,就伏在桌上痛哭。這似乎在耍賴,又像是居心哭給瑞玨看,不然他對瑞玨其實無法交接。現實上覺新那時只要兩條路可走:要么站起來表現:‘辦不到’,但覺新并沒有如許的勇氣和決計。要么忍住眼淚一口承諾:‘沒有題目,一切照辦。’頓時找好屋子搬出往。覺新就是如許的人,他愛體面,他幹事情要做得‘美麗’,他不願輸一口吻。”

陳西禾的改編本,把覺慧放在了比擬主要的位置。覺慧的扮演者張輝,幾回上巴金家里往就教。有一次,巴金和張輝談到這小我物時說:“覺慧和覺新的分歧點,就在于他較年青、老練,受舊的影響不深,覺新的喜劇就在于他對舊的還存有空想,沒有勇氣對抗和熟悉到這點;家庭對覺慧不像對覺新那么嚴,他從小和下人們生涯在一路,如許就使他從小就遭到人與人之間同等相待的影響。是以,當他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一些不服和晚輩們的一些卑劣的行動時,就有良多氣憤。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是這個大師庭中心的一個成員,他也和他的兄妹們一樣,過著少爺的優勝生涯。他固然和他爺爺思惟上是友好的,但爺爺究竟仍是爺爺,特殊是經濟上他還不克不及自力,這些都不得不合錯誤他起著牽制感化。假如離開了這些,就不真正的了。”影片完成后,巴金對張輝塑造的“阿誰純粹而佈滿生氣的抽像”表現承認,但同時提出:影片對覺慧做了“簡化”的處置,“我們只看見他的英勇,無邪和熱忱,只看見他那剛強而純真的崇奉,卻看不見他的心坎的斗爭,他的變更和生長。”

影片《家》是上影廠成立后拍攝的第一部依據五四以來文學名著改編的故事片。在拍攝經過歷程中,編導陳西禾不竭聽到方方面面的看法,腳本也是邊拍邊改。但陳西禾和葉明兩位導演一直保持影片的改編思緒,對原小說的重要人物、重要情節年夜都予以保存。

1957年,《家》上映。有一種較為廣泛的反應:“不外癮”,以為似乎缺乏一種衝動人心的氣力,一些戲處置得比擬單調,不敷豐盛、波折。巴金在《民眾片子》1957年第20期上頒發長篇文章《談影片的<家>——給不雅眾們的一封回信》,對片子《家》公然表現不滿。以為“影片只論述了故事,卻沒有幾多感動人的戲”,是一次“掉敗”的改編。

巴金的這篇長文對片子《家》的批駁是全方位的。為什么巴金看待老伴侶陳西禾改編的作品這般不寬容,筆者以為更深條理的緣由是陳西禾編導的片子《家》太忠誠于原著了。上世紀五十年月,巴金不竭檢查本身的作品,“懇求明天的讀者寬容地看待這本二十七歲的年青人寫的小說。”1953年國民文學出書社重印《家》的時辰,巴金“本想重寫這部小說。”上影廠原汁原味地將《家》搬上銀幕,如許的改編不合適巴金那時的愿看。

禁受住了時光考驗的《家》

1978年,影片《家》復映,卻發生了與1957年頭映時判然不同的反應。筆者那時住在三里屯,印象最深的就是三里屯會堂的年夜市場行銷牌上手繪的片子《家》的巨幅宣揚畫。售票窗口排起了長隊,場場爆滿。據扮演瑞玨的張瑞芳回想,那時她和孫道臨剛巧在北京出差,傳聞電視臺也要放映《家》,于是相約到北京片子制片廠演員莽一萍家往看這部老電影:“面臨電視屏幕,我們靜靜地看著,心中五味雜陳……希奇的是,曩昔我們對《家》的影片并不那么滿足,拍完后還感到有很多遺憾的處所,怎么明天看到的每一個鏡頭會讓我們這么心動……我側過臉往了解一下狀況道臨,他也在不斷地擦眼淚。我們這是怎么了……”多年以后,孫道臨在一篇自述中如許寫道:“那時,我感到這部戲拍得太素淨。不敷濃郁。但很希奇,事過24年,當我在‘文革’以后重看這部影片時,卻感到它真正的地、恰到好處地再現了20世紀封建大師庭的衰敗,因此使劇中人的命運加倍牽動聽心。這部影片在‘文革’后重映,卻博得了比1956年頭映時(依據《中國片子紀年紀事》記錄,影片《家》初映每日天期為1957年3月——作者注)更熱鬧的反映,這闡明它是禁受住了時光的考驗,同時也闡明兩位導演所保持的創作看法的價值。”

影片《家》初映時不被更多的人所懂得,《家》的復映卻被普遍贊賞和認同。影片《家》藝術命運的變更,筆者以為有兩方面緣由:一是分歧汗青時代審雅觀念的差別,二是經過的事況了十年“文革”,人們對《家》有了更深入的懂得。

1982年9月24日,巴金在《一篇序文》里寫道:“像高家那樣的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師庭在中國似乎曾經盡跡,但封建社會的流毒還像污泥濁水積在我們的院內墻角,需求我們停止不懈的盡力和不平的斗爭,才幹把它們打掃干凈。有一個時代連我本身也誤以為我的小說早已‘過期’,可是明天我還感到到我和封建家庭的斬不竭的千絲萬縷的聯絡接觸,太恐怖了!我才清楚我的小說并沒有‘過期個人空間’。”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